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中国商业航天迎来重大窗口期

2024年03月12日 经济刃舞 阅读(84777)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白杨 北京报道

3月5日,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开幕。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到,“积极打造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新增长引擎”。

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这是“商业航天”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值得一提的是,在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也首次提及商业航天。该会议明确提出,“打造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若干战略性新兴产业”。

对此,多位民营航天企业的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均表示“感到十分振奋”,同时,他们也对中国商业航天未来的发展充满信心。

东方空间联合创始人、联席CEO布向伟向21世纪经济报道表示,“这对商业航天初期的探索和发展是一种肯定,将进一步提升商业航天的大众认知度,能够鼓励和促进更多的企业、人才、资源和资本参与到商业航天的发展中,为商业航天企业的发展提供更多的机遇和信心。”

天仪研究院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杨峰则表示,既感到备受鼓舞,也倍感压力。“在卫星上天方面,我们技术创新做得很充分,在政策加持下有望高速发展,这让我们倍感鼓舞。而倍感压力主要体现在应用落地上,整个行业的发展压力很大,需要协同发展。”

加码新质生产力

今年,“新质生产力”的概念备受关注,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商业航天也是在新质生产力的框架下被首次提及。

对于商业航天与新质生产力的关系,蓝箭航天董事长兼CEO张昌武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新质是以新技术深入应用为驱动的,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而商业航天同样也是以技术创新、模式创新引领的行业,因此商业航天发展必将带来新质生产力,或者说,商业航天本身就是一种新质生产力,是一种新产业、新能力、新可能。”

“新质生产力,可以顾名思义,首先就是新,对于运载火箭来说,就要能够在原有航天能力的基础上继续探索无人区、填补空白建立领先,并对标世界一流。”张昌武进一步说道,“另外,这是关于生产力的话题,所以需要在生产工具和作业方式上有重大提升,才能从底层建立起新的能力,改变生产力。蓝箭航天为了建立世界级的液氧甲烷火箭技术,从设计工具到制造系统做了全过程的研发创新,也是基于对于新质生产力水平的追求。”

至于商业航天如何发展成为新增长引擎,张昌武认为,敢于创新、实现创新非常关键。他以蓝箭航天为例称,蓝箭航天在发展过程中秉持“不走捷径就是最大的捷径”的理念,在资源极度不足的情况下仍然坚持高水平的研发投入和内部创新,一方面深切感受到了这条路的艰难,但同时也收获了由此带来的发展动能。

此外他还为行业发展提出了几点建议:一是积极响应国家政策,把握好政策带来的发展机遇;二是不断加大研发投入,推进技术创新,确保技术和产品能够满足市场需求,保持行业领先地位;三是加强产业链的建设,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提高产业链的整体竞争力;四是加强国际合作,拓展国际市场,提升我国商业航天的国际影响力。

“通过这些努力,我们有信心将商业航天发展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为国家的科技进步和产业升级作出更大的贡献。”张昌武说。

航天应用日益增长

布向伟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当下,随着全球航天技术的快速发展,商业航天服务的应用日益增长、效益快速显现,这也为中国商业航天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前景,特别是在卫星互联网领域,手机直连卫星、天地物联网等应用持续扩展,带动了对太空的开发。

其以东方空间为例称,“我们作为商业火箭企业,市场订单逐渐开始涌现,作为天地物流公司,也会从发射卫星等送货场景逐渐拓展到载人、旅游以及空间生产,逐渐实现近地经济圈的繁荣。”

布向伟预测,今年商业航天将乘政策东风,进入发展快车道,会迎来一个发展的小高潮,无论从发射数量上还是低成本重复使用运载火箭的技术验证上,都会进一步加速。

然而,航天应用的繁荣必须以强大的火箭发射技术为基础。张昌武便表示,中国商业航天发展有赖于领域内实质性的能力提升和技术突破,尤其是大运力可重复使用运载火箭技术,必须在未来3年实现根本性的突破。“中国商业火箭发展的真实刻度应该是跟可重复使用火箭的刻度对齐的。”

作为一家造卫星、管卫星、用卫星的商业航天企业,天仪研究院在SAR卫星遥感应用的细分赛道上已经做了充分积淀。杨峰向记者表示,“我们正在加速SAR遥感星座建设,提高卫星遥感数据供应量,解决星源不足的问题。”

“星源不足就无法满足时序性要求,有很多应用就无法开展。一方面我们一直关注技术创新,在整星的低成本、小型化、极致性价比方面持续投入研发,不断实现关键技术快速突破。另一方面,星座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随着国家政策支持各项措施落地生根,能加大对我们的金融服务支持。”杨峰说道。

行业发展迎机遇

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中国商业航天迎来重大窗口期

2023年,中国民营航天企业的表现十分亮眼。全年,中国民营火箭共发射13次,成功12次,占中国总发射任务20%左右。根据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日前发布的《中国航天科技活动蓝皮书(2023年)》,2024年,中国航天全年预计实施100次左右发射任务,有望创造新的纪录。同时,我国首个商业航天发射场将迎来首次发射任务。

布向伟向21世纪经济报道表示,这几年中国商业航天取得了显著的进步,民营火箭发射频次持续提升,技术创新也颇有成效,比如实现了全球最大的固体运载火箭、全球首次液氧甲烷火箭发射等,都是由商业航天企业实施的。

“但总的来说,相比国际领先水平,国内商业航天还处于起步阶段,作为资本、知本高度密集的行业,还需要长期的努力建设,比如面向实现航班化、可回收火箭的商业运营,还需要适时优化审批流程、加大发射工位等基础设施建设等,同时也需要提升商业航天的国际合作,积极参与到全球商业竞争当中。”布向伟说。

对此,张昌武也认为,中国商业航天的发展水平与美国相比还是有不小的差距,这与产业发展所处的阶段以及目标牵引是有关系的。运载火箭是商业航天产业核心环节,是一个高投资、高风险的行业,决定了需要在政府的扶持帮助下发展的,比如针对商业发射的监管政策的不断优化、市场的进一步开放等。

不过对于未来的发展,这些业内企业均认为行业正迎来重大的窗口期和机遇期。张昌武指出,中国商业航天目前处于蓬勃发展的阶段,政策、资金、人才等要素整体上来看是在朝着这个产业聚集。“但在这个阶段,行业和企业需要更加的冷静和务实,需要更加的扎实和严格。应该说国家从政策和资源层面对商业航天有了系统性的指引和保障,接下来就需要企业做好自己交付成绩。”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 最新发布
  • 热文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