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梗成口头禅,如何让孩子“好好说话”
“尊嘟假嘟”“芭比Q”“绝绝子”等网络梗张口就来,学校和家长需引导孩子正确使用
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刘俊 通讯员 沈冉
“尊嘟假嘟”“芭比Q”“我没K”“绝绝子”……这些被网友们玩出花的网络梗,如今在青少年中也流行起来,他们喜欢用简短而上口的网络梗来交流,甚至在课堂上也会蹦出一两句。然而,一些“烂梗”也随之出现,甚至成为部分青少年的口头禅。
近日,“长沙晚报家长学院”微信公众号就“青少年使用网络梗”发起问卷调查,超九成受访家长选择“自家孩子爱说网络梗”。那么,如何帮助青少年正确认识和看待网络梗,学校和家庭又要怎样引导“10后”正确“玩梗”?连日来,记者对此进行探访。
调查
受网络平台和同学影响 超九成孩子爱说网络梗
长沙晚报家长学院调查显示,参与本次调查问卷的家长中,小学家长占比31%,初中家长占比66%,高中家长占比3%。
对于网络梗,97%的家长表示“自家孩子曾经说过”,其中,27%的家长称“孩子说得很频繁”,67%的家长称“孩子偶尔蹦出一两句”。而青少年接触的网络梗大部分来自于网络平台和同学,占比高达98%,只有2%的家长认为受到来自长辈的影响。
在青少年喜欢说的网络梗中,“芭比Q”(意为“完蛋了”)和“你这个老6”(形容一个人让人觉得无语或搞笑,带有轻微的吐槽意味)出现频次相对较高,均为26%,其次为“真的会谢”(意为“无语”)和“尊嘟假嘟”(意为“真的假的”)。
那么,当孩子使用网络梗时,家长会怎么做呢?调查中,大部分家长表示“视情况而定,如果是低俗的‘烂梗’就会制止”,也有14%的家长表示“会马上制止”。
家长曾勇彪的孩子在读小学五年级,他认为有些网络梗比较低俗、劣质,但是孩子并不理解其中的含义,万一误用会造成不良影响。家长要把握好“度”,在不引起孩子反感的前提下做好教育和引导。
“孩子有自己的世界,如果‘一刀切’地制止,反而让他融入不了社交圈。”市民刘佳告诉记者,作为家长,要理解孩子“玩梗”的心态,同时自己先了解网络梗,才能帮助孩子去理性地区分正能量的网络梗和“烂梗”。
学校
网络梗成青少年口头禅,需要谨防“烂梗”
连日来,记者采访了长沙部分中小学校,老师们普遍表示,学生在作文中很少使用网络梗,在当众发言或者老师在场时偶尔会出现网络梗,不过一般会规避使用“烂梗”,但是在课间时“烂梗”便经常会脱口而出。老师们最担心的是,学生出现“只知梗、不知学问,只懂暗语、不懂成语”的情况。
“网络梗就像一颗巧克力,好吃但要适量。青少年‘玩梗’需要智慧,既能品味到它的甜美,又不会让它对大家的语言表达能力造成负担。”麓山国际洋湖实验学校班主任兼语文老师唐娟说。为此,她在学校组织了一场以“如何正确‘玩梗’”为主题的儿童友好议事会,校长、老师和不同年级的学生、家长代表面对面交流,大家对于“玩梗”话题纷纷发声。
“芭比Q”“精神小伙”(指收拾得十分利落,看起来充满活力、很有精神的小伙子)……在儿童友好议事会上,学生们分为两组,对面前的网络梗进行“阳光”“灰暗”两组分类,以此辨别网络梗的好坏。“‘精神小伙’应该在‘阳光’组,这是在夸人每天都精神十足。”“‘下头’是嘲讽人,这个词不太好。”有的学生现场指出网络梗的好坏。“班上的同学都在‘玩梗’,如果不玩的话,感觉融入不了。”“有时候听多了,就会不经大脑地蹦出两句,说得多了还会有上瘾的感觉。”有的学生说出自己使用网络梗的原因。
“网络梗的出处很多,包括电视剧的段子、主播的口头禅等。对于我们来说,网络梗有表达自身想法、加强社交、放松心情等好处。”在2008班学生傅铄惟看来,网络梗是一把锋利的“双刃剑”,除了这些好处之外,也有着降低学习专注性的缺点,因此使用时一定要适当。
面对美好事物,古代文人墨客以抒情优美的诗词直抒胸臆,而如今的孩子用“YYDS”这类网络梗来表达。喻言和刘岩松两名同学还开展了一场“古今对话”――当古人说“君莫欺我不识字,人间安得有此事”,网络梗“翻译”之后便是“我读书少,你不要骗我”;而“腰中雄剑长三尺,君家严慈知不知”,则对应着网络梗“你这么厉害,你家里人知道吗?”让现场学生感叹汉语的博大精深。
观点
堵不如疏,要引导孩子正确使用网络梗
采访中,不少教育工作者分享了观点和经验。“5G时代,我们无法禁止孩子接触网络,但是作为语文老师,我们可以给孩子提供一个好的语言环境和氛围,让孩子得到诗词歌赋、名家经典的滋养,从而学会深度思考,爱上多样化的表达。”苏娜是雅礼麓谷中学的一名语文老师,看到学生热衷于使用网络梗,便尝试着从语文学科着手,让学生感受文学的魅力。她根据流行的网络梗录制了“看古人如何玩转网络流行语”网络课程,带大家了解古代诗人如何说“丑的人都睡了,帅的人还醒着”“神马都是浮云”“我想静静”等,学生看后纷纷感叹“原来古人这么潮,现在这些都是他们玩剩下的”。寒假期间,她还将继续录制系列课程,让孩子们学会以国潮的方式正确打开“YYDS、我emo了、我太难了、摆烂了、小丑竟是我自己”等网络热词,让“烂梗”走向高端,让学生感受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之美。
唐娟则在儿童友好议事会上向学生和家长推荐了一批优秀书籍和电视节目,比如《口才三绝》《语言表达第一课》《中国诗词大会》《典籍里的中国》《见字如面》等,鼓励学生做一名出口成章的“玩梗”文化人。
麓山国际洋湖实验学校校长肖伟表示,学校可以开展儿童友好议事会等一系列活动,让孩子们通过同伴指引、老师指引、家长指引,对网络文化拥有更加深刻的认识,从而更好地明辨是非。
“当前,社交媒体融入日常生活,网络梗会贫瘠化青少年的语言与思维,容易让青少年陷入‘快乐陷阱’,还有一定的低俗风险。但是,也不要污名化网络梗,将其视为洪水猛兽。”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心理学副教授、专业发展负责人朱丹告诉记者,绝大多数青少年对“梗”的理解并不深入,对梗的解读与成年人也有差异,而且不是每个流行的网络梗都是“烂梗”,有些也在传递友善、积极信号或者相对中性。
对于网络梗,朱丹认为,学校和家长要警惕“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其实网络梗本质上是一种流行现象,特定的梗生命长度有限、流行周期短,不要采用过多的批评责罚,不用“应该”“禁止”等说教式沟通方式强迫其“戒梗”。如果过度反对,反而容易激发青少年的逆反与好奇。建议在共情的基础上引导青少年思考梗的意义,辨别烂梗对其身心发展的潜在消极影响,引导青少年主动远离。其次,要通过引导青少年阅读优美的语言文字,表扬、鼓励他们多样化的语言表达,树立语言丰富、逻辑严密、思维独创等的良好榜样,带领他们感受、品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与精彩,潜移默化地把青少年的注意力从网络梗中“拉扯”过来。同时,老师和家长也要以身作则,示范良好的价值观。
(责任编辑 :欧云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