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公共服务进社区提供“保姆级”指引

2024年01月28日 经济刃舞 阅读(102883)

  嵌入式集约高效利用社区空间的建设模式,不仅能够有效解决城市社区建设空间有限的问题,更能够确保社区居民可在生活最小半径内享受到养老、家政、健康等一系列民生服务供给。同时,还可以提高城市的宜居性和吸引力,促进城市经济社会发展。

  李海楠

  不久的将来,群众可在“家门口”一站式实现养老托育等“离家不离社区”的优质普惠公共服务的期许,正在一步步照进现实。

  国家发展改革委、住房城乡建设部、自然资源部近日联合印发《城市社区嵌入式服务设施建设导则(试行)》(以下简称《导则》)的通知,组织各地正式启动2024年开展城市社区嵌入式服务设施项目建设。

  这是继2023年底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发展改革委《城市社区嵌入式服务设施建设工程实施方案》,提出城市社区嵌入式服务设施建设工程实施范围覆盖各类城市,优先在城区常住人口超过100万人的大城市推进建设之后的具体细化,旨在为城市社区嵌入式服务设施建设提供“保姆级”的执行参照,引导具体工作落地。

  《导则》细化了建设要点、建设内容和可持续运营等多方面的要求,覆盖规划选址、规划布局、建设规模、建设方式等,内容涉及养老服务、婴幼儿托育、儿童托管、社区助餐、家政便民、健康服务、体育健身、文化休闲、儿童游憩等在社区邻里有着高需求度的基层公共服务种类,《导则》同时要求,各地开展社区嵌入式服务设施项目建设应按照《本导则》要求规范实施,与国家现行有关标准规范相衔接,并可结合《本导则》探索制定地方标准。

  社区,作为城市公共服务和城市治理的基本单元,是与百姓生活最近的城市物理空间。让社区空间具备功能性设施和适配性服务能力,有利于推动优质普惠公共服务下基层、进社区,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多年以来,随着我国城市人口规模的持续扩大,社区尤其是大体量社区的居住人口持续增多。统计显示,我国有65%以上的人口生活在城市,而社区正是城市居民的主要生活范围。

  一直以来,城市空间开发尤其是社区建设大多都是优先满足居住空间和面积,这让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长期处于被忽视的尴尬状态。正因如此,解决好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优先考虑的正是如何寻求建设空间的问题。显然,嵌入式的建设思维尽显智慧,也让社区具备了得天独厚的后发优势。

  所谓嵌入式服务设施,是嵌入式集约高效利用社区空间的建设模式。这不仅能够有效解决城市社区建设空间有限的问题,更能够确保让社区居民可以在生活最小半径内享受到养老、家政、健康等一系列民生服务供给。

  基于社区嵌入式服务设施建设工程自身具备的“小社区服务大民生”属性,确保各参与主体的积极性至关重要。这背后,不仅需要让大家共同认清普惠公共服务提供有着长期性、稳定性的收益特点,更要让参与主体心无旁骛地开展工程建设和设施、服务的运营。

  比如在规划选址上,《导则》就明确社区嵌入式服务设施可选择居住用地、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商业服务业用地、一类工业用地、新型产业用地、一类物流仓储用地、广场用地等城市建设用地。政府建设的社区嵌入式服务设施作为非营利性公共服务设施,允许5年内不变更原有土地用途。

  有了如此制度设计,参与主体自然可以安心投身设施建设。毕竟,嵌入式公共服务设施可以为城市带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而通过参与政府主导的设施建设,不仅能够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还能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和经济效益,同时,这些设施的使用也可以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如商业设施的营业收入等。

  更为重要的是,嵌入式公共服务设施还可以提高城市的宜居性和吸引力,吸引更多的人才和投资,进一步促进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

为公共服务进社区提供“保姆级”指引

  如今,随着政府和社会各界越发重视嵌入式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优质公共服务嵌入社区服务千家万户”的景象亦将指日可待。根据建设安排,我国将优先在城区常住人口超过100万的大城市中,选择50个左右试点城市开展社区嵌入式服务设施建设。到2027年,在总结试点形成的经验做法和有效建设模式的基础上,向其他各类城市和更多社区稳妥有序推开,逐步实现居民就近就便享有优质普惠公共服务。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