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三农”工作十大关键词

2023年12月30日 经济刃舞 阅读(75170)

  “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时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一项重大决策。自2003年6月启动以来,成效显著,影响深远,创造了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成功经验和实践范例,打造出一份中国式现代化的乡村样本。推广“千万工程”经验是扎实推进乡村振兴的必然要求。

  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寄托着亿万农民对美好家园、美好生活的期盼,这是乡村建设的“升级版”和“加强版”。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对扎实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作出重点部署,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统筹推进乡村人居环境、特色产业、社会和谐、文化繁荣、共同富裕等多方面建设,让广大农民就地过上现代文明生活。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粮食产能稳步提升,至2023年,已连续9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以占世界9%的耕地、6%的淡水资源养育了世界近1/5的人口,坚持产量产能一起抓、数量质量一起抓、生产生态一起抓……事实证明,中国人不仅能够依靠自己解决吃饭问题,而且有能力把14亿多人的饭碗端得更牢更好。

  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创新攻关、企业扶优、基地提升、市场净化五项行动落实落地,取得显著成效。历时三年的全国农业种质资源普查即将收官,初步摸清了资源家底,农业种质资源普查保护不断加强。初步构建国家种业企业阵型。良种繁育实现粮棉油糖、猪牛羊禽、鱼虾蟹贝基本覆盖。贯彻实施新修改种子法,种业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明显加大。

  我国高度重视数字乡村建设。《2023年数字乡村发展工作要点》中明确,到2023年底,数字乡村发展取得阶段性进展。以数字化赋能乡村产业发展、乡村建设和乡村治理,整体带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促进农村农民共同富裕,推动农业强国建设取得新进展、数字中国建设迈上新台阶。

  文化产业对乡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带动作用显著,对乡村文化振兴的支撑作用突出。以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经济硬实力和文化软实力持续增强。拉动乡村经济发展,在增加农民收入的同时,不断提升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丰富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实现乡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和生活富裕。

  特色是乡村产业发展的“关键词”,特色产业可以有效带动农民增收、促进产业集聚升级。“土特产”一头连着群众增收致富,一头连着乡村产业振兴。从一方水土中找乡土资源,打造特色、具有独特竞争优势的产品,打通产业链条,做大做好“土特产”文章,念好“土”字诀,打好特色牌,壮大乡村产业,让广大农民生活更富裕,广袤的田野将铺展更新更美的图景。

  我国是全球第三大盐碱地分布国家,拥有各类可利用盐碱地资源5亿多亩,开展盐碱地综合改造利用意义重大。对现有大面积盐碱耕地进行改造提升,可以有效挖掘单产潜力。适度开发盐碱地等耕地后备资源,可以补充耕地面积。要加强现有盐碱耕地改造提升,有效遏制耕地盐碱化趋势,稳步拓展农业生产空间,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做好盐碱地特色农业大文章。

  《2023年全国高素质农民发展报告》显示,我国高素质农民平均年龄为45岁,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占60.68%,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占21.95%,队伍结构持续改善。建设新农业、新农村,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在更广泛的层面培养新型农民队伍,让新农人真正成为乡村振兴路上的“兴农人”。

  激活农村内需,是培育乡村发展内生动力、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一环。数据显示,今年1至11月,乡村消费品零售额为5.75万亿元,同比增长7.9%,增速快于城镇;前三季度,农产品网络零售额保持两位数增长,乡村休闲旅游稳步恢复,农业功能价值不断拓展。农村消费增长潜力大、拉动内需空间大,促进农村消费是扩内需、稳增长的重要驱动力量。(中国经济网 高原 梁木)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 最新发布
  • 热文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