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2日,“启航·2023金融强国论坛”在京召开,论坛围绕金融强国“五篇大文章”展开。在“科技金融”论坛上,中国人民大学原副校长、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吴晓求以“金融强国的实现路径”为题发表主旨演讲。
吴晓求表示,以社会金融资产总规模、外汇储备、人民币影响力等指标衡量,中国已经是金融大国。而从金融大国发展到金融强国需要结构性升级,要做非常艰难的探索和努力。一方面要借鉴现有金融强国的经验、做法,另一方面又必须根据中国国情走出一条中国之路。中央金融工作会议谈到五篇大文章,其中“普惠金融”是我国区别于其他金融强国的首要特点。
图片来源:主办方
金融强国的金融:业态、功能和技术手段都要现代化
什么是金融强国?吴晓求表示,金融强国有很多内涵界定,综合国际学者的共同看法,金融强国具有四个特征。
第一,是金融的开放和国际化。具体到我国,主要体现在人民币的可持有交易及国际化。在这个基础上,金融市场特别是资本市场要不断地对外开放,提高境外投资者在中国市场的投资比重。
目前,境外投资者在我国市场的占比是4.5%,这一比重在英国是40%,在美国是18.5%,4.5%从金融强国的角度来看是不够的。
未来这一比重要提高到多少?吴晓求表示,我国内生性资本在经济发展中起主导作用,这一点与美国比较相似。因此,从建设金融强国的目标出发,我们的境外投资者占比应该逐步向15%甚至18%的方向靠近。
第二,是拥有高度信任的金融。要让内生性资本和国际资本都对新兴市场抱有信心。信心来源在哪里?来源就是对国家综合信用能力的信任。
吴晓求表示,软实力的提升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基石是完善的法制。因此,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如何完善法治、提高社会的契约精神非常重要。
第三,是金融功能的多元性,金融业态的多样性。金融强国中的金融应该很好地满足居民、投资者和实体经济对金融的需求,他们的金融需求是多元的、多样的、不断变化的。
在经济结构的转型中,高科技企业将成为中国的主导产业。我们的金融如何服务于高科技企业,如何推动国家产业的升级迭代,变得非常重要。
第四,要具有很好的风险管控能力。风险管控能力由三部分组成,一是风险识别能力,通过科技手段提升中国金融对风险的识别能力;二是风险化解能力,设计良好的机制应对风险、分散风险,使风险处在收敛的状态;三是拥有很好的风险清除及再生能力。
吴晓求表示,从这四个目标来看,我们今天在每个方面、每个领域都存在着很大的差距。金融强国中的金融是现代金融,业态、功能和技术手段都要现代化。现代金融的核心和基石是资本市场。
仅限于融资的市场很难成长
意识到差距,如何从今天走向金融强国?吴晓求提出三条路径。
一是市场化改革,让金融的结构富有弹性,能够很好地吸收、分散风险;二是法治化,完善的法治给人们信心,给人们乐观的预期;三是走国际化道路,在迈向国际化的过程中,要对风险充分估计,设计好各种风险防范机制。
2001年12月份加入WTO的时候,社会也有一种观点认为,加入WTO会给中国实体经济,特别是民族工业带来沉痛打击。但20多年过去了,中国经济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企业竞争力也全面地提升,各项指标实质性的变化都来自于开放。从这一个案例可以看出,开放能给中国带来什么。
吴晓求指出,我国在实现金融强国过程中,重点是“如何发展流动性好、透明度高,具有成长性的资本市场”?
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对资本市场的功能给予了高度评价——“发挥资本市场的枢纽作用”。无论是在市场化融资、财富管理、信息引导、资本流动,还是激励机制设计等方面,资本市场都具有枢纽般的作用。并且发达的资本市场是金融开放和国际化的基础。
过去的资本市场是融资的市场,因此政策、制度、规则都透露出融资的便利性,但仅限于融资的市场是很难成长的。成长的市场一定是财富管理市场、是投资的市场。因为资本市场是一个风险市场,市场的收益率必须能够体现风险收益率,当收益率达不到风险收益率时,市场很难成长。
风险收益率来自于哪里?来自于理念的变化,来自于上市公司质量的改善,包括减持制度、IPO制度的完善。
难点是法治化,困惑点是国际化。人们对国际化的认识不同,这涉及到一些非常重大的理论问题。中国的金融模式应该是什么模式,必须对此有清醒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