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国际校区由部省市校四方签约共建,以新时代的“广州速度”和“华工效率”全面建成,成为全国唯一全部布局新工科的校区。校区深入探索实施在地国际化办学新模式,创新办学理念、学术治理、人事制度,打造中国高等教育在地国际化的先行示范区,初步走出一条扎根中国大地、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新路子。
6年来,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国际校区坚持“中方为主、国际协同”的理念,锚定“卓尔不凡、臻至一流”的目标,融合世界先进教育理念,引入全球优质资源,深入探索在地国际化办学新模式,其中与研课教育联合实施的“国际化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以《人工智能与神经网络》课程为试点,国际化目标为导向,在学术顶尖人才、卓越工程师方面都有新的突破,为进一步扩大教育开放,立足本国需求,探索高校“以我为主的国际化办学”“引进和输出双向互动的国际化”方面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案。
(图:《人工智能与神经网络》课程合影)
注重顶层设计,助力国际化人才培养工作
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为保证课程的教学效果,研课教育结合华南理工大学办学特色与水平,对课程的各个教学环节进行了精心组织和策划。5月11日,研课教育协同广州国际校区全球事务办公室以及相关学院代表,共同开展了秋季学期国际课程建设座谈会,对课程进行整体评估,总结反馈,并制定了相应的规划和部署;6月1日,就项目推进及相关课程问题与学校进行了深入探讨,不断跟踪进度,精心谋划,从体制机制上保障了国际课程项目的顺利开展。同时,鼓励中方课程负责人及所在学院积极与授课教授Manolis Kellis进行中外联合教研(Office Hour)交流,开展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方面的合作,推进学校与相关高校的校际交流合作。
此外,研课教育组建了多个课程工作群,包括选课学生群、教师沟通群等,力求将管理工作落实到细节,以提供全方位教学服务。
(图: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国际校区国际课程建设座谈会)
立足高标准国际课程,推进新工科人才培养新模式
生物医学科学与工程学院是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国际校区首批建设的新工科特色学院之一。此次《人工智能与神经网络》国际课程作为试点,特邀Manolis Kellis教授为19名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学生实施全英教学,旨在对标生物医学科学与工程学院“通识+专业+双创”深度融合的课程体系,培养学生复合型知识结构和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拓宽学生国际视野和文化交流创新。
在课时安排上,共9周课程,学生能够获得24课时的定制教授指导。
在授课模式上,采用中外联合授课,适应工科类学生实际的新型教学模式。课程除邀请Manolis Kellis教授担任外方教授的同时,要求学院为每门国际课程配备一名政治素质高、专业水平高、跨文化交流能力强的中方共课教师或课程负责人,提早介入课程准备,共同开展教学,及时掌握授课情况,确保课堂教学安全有序。中外方教授通力合作,致力于提升教学质量,确保课程教学效果,为学生提供发展的“助推器”。生物医学工程专业鲁征征同学对中外两位老师的默契配合给予了高度评价:“两位老师配合巧妙,Manolis教授讲解很清晰,校内老师也会提供相关材料辅助我们理解,听课效果很棒。”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杨凯详同学详细讲述了课堂教学安排,“Manolis教授对每一节课都进行了精心策划,他鼓励我们开启摄像头,使课程更加充实。此外,他还设置了讨论和互动环节,让我们有机会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
在课程内容上,华工广州国际校区整体布局实施“新工科F计划”,旨在对人才培养的全链条进行改革创新。同时,生物医学科学与工程学院的本科生课程设置,具有非常强的创新特性,对此,研课教育围绕现行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借鉴MIT、哈佛课程,结合校区和学生实际,打造跨学科新工科课程体系。
本次《人工智能与神经网络》课程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牵引,以机器学习在实际中的应用为导向,以神经网络算法为主线,按照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设计思路,将其分为九大模块展开教学,即数学基础模块,隐马尔可夫模型,网络、图、矩阵,深度学习,大型语言模型,表示学习,可解释性,几何深度学习和神经网络算法的前沿研究模块。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基本概念的讲述、基础理论的论述,以及基本算法的操作和实现,促使学生会用机器学习的思维方法去观察分析、理论结合、算法实现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提升逻辑推理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图:《人工智能与神经网络》课堂)
激发创新之源泉,师生受益匪浅
至此,为期九周的国际化高水平课程建设项目圆满结束,在后续调查反馈中,参与学习的师生满意率达百分百,纷纷表示此次活动让他们收获颇丰,拓宽了学术视野;同时,两位教授的课程讲解清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促进了大家的理解。课程结束后,Manolis教授与所有参与者合影留念,并对生物医学科学与工程学院以及许适当教授表示感谢,希望以后能够加强双方学术交流与合作。
目前,合理利用国际优质资源,构建国际化环境的方式已经成为高校国际交流活动难以开展以及高水平师资引进困难等现实问题的重要国际化战略举措。此次华南理工大学与研课教育顺利实施“国际化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充分证明高校建立与国际知名院校的联动发展机制,既有利于高校的国际化发展,又能够解决面向交叉学科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一些挑战、从而深化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实践手段的改革,是一种典型的多赢。“这是一个难得的学习机会,通过观摩学习沟通,对于教学内容的选择,课堂节奏的把控及增加过程考核的严谨性等方面,我都学到不少”。许适当教授如是说。
华南理工大学国际校区领导反馈道,作为粤港澳大湾区国际化教育改革个案试点,华工广州国际校区始终坚持教育对外开放,全面实施“在地国际化”办学新模式,重视加强同世界各国的互容、互鉴、互通,全面推进率先加快发展。此次举办系列国际化课程,不仅增进青年学生对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的认识和理解,而且从广度、深度和多维角度齐头并进,积极有效地探索了在地国际化办学新模式及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新途径。
课程反馈:
许适当教授:这是一个难得的学习机会,通过观摩学习沟通,对于教学内容的选择,课堂节奏的把控,以及如何增加过程考核的严谨性等方面,我都学到不少。
鲁征征同学:两位老师配合巧妙,Manolis教授讲解很清晰,许老师提供相关材料帮助我们理解,整体听课效果很棒!
杨凯详同学:Manolis教授对每一节课都进行了精心策划,他鼓励我们开启摄像头,使课程更加充实。此外,他还设置了讨论和互动环节,让我们有机会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
胡佳艺同学:国际课程考核采用多样化的形式,过程考核占总成绩比重提高了,使我更专注于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而不是对书本概念的机械背诵。